“200米都跑不动,走两步就喘”“吃一小块肉就焦虑一整天”“头发一把一把掉,手脚永远焐不热”……
这些不是“减肥成功”的勋章,而是一个14岁初中女孩用健康换来的“代价”。
14岁女孩饿到70斤:社交群里的“减肥竞赛”
北京14岁的王婷(化名),身高1.57米,体重70斤。这个数字曾是她暑假里的“终极目标”——“穿制服裙好看”。
为了达成目标,她从戒零食、控饭量开始,逐渐演变成“看见米饭就恐惧”:
正餐只敢吃几口,多吃一粒米都觉得“罪恶”;
加入暑期减肥群,和群里的中学生每天“汇报”进食量,“别人已经够瘦了还在减,我哪敢停”;
一个月“纯饿”后,体重暴跌至70斤,却成了“皮包骨”:走两步喘气、失眠、注意力涣散,连亲戚都心疼地说“瘦得像猴子”。
“这不是健康的瘦。”王婷后悔了。她想回到从前——那个能吃能跑、不用为一口饭焦虑的自己。
谁在推波助澜?社交平台、减肥机构的“白幼瘦”陷阱
王婷的减肥念头,始于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“审美绑架”:
“女孩要有小蛮腰,超过两指宽就是粗腰”;
“白幼瘦才是极品审美”;
从“A4腰”到“精灵耳整容”,不断升级的“完美标准”像个无底洞,让青少年在比较中越陷越深。
更恶劣的是,一些商家和机构正瞄准未成年人的焦虑,精准“收割”:
减肥机构:“自我身材管理”绑架儿童
四川某减重机构推出暑期活动,用“肉嘟嘟→小蛮腰→瘦出骨感”的对比图刺激家长,宣称“帮孩子管理身材,上学更自信”;
减肥产品:“食品”变“神药”,成分成谜
记者以16岁高中生身份求助,社交平台立刻涌来4条“推荐”:
某“减肥糖果”:声称“吃饱腹感强”,298元一疗程,问成分却回避;
某“奶咖”:商家暗示“16岁代谢快,效果翻倍”,宣称“燃、调、阻、塑”,实际是“三无”产品;
“营养师”:带货才是真,误导未成年
部分自称“营养师”的账号,发帖鼓励“胖孩子饿瘦30斤只需4周”“饿一饿长得更高”,甚至将代餐产品融入“减肥经验分享”,背景音里循环播放“零脂零卡,加速减肥”。
医生警告:极端减肥=透支未来
这些行为的后果,正在青少年身上显现:
营养科医生指出,青少年处于发育黄金期,盲目节食或吃“三无”减肥食品,会导致蛋白质、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缺失,直接影响身高、免疫力,甚至智力发育;
心理咨询师陈静表示,过度关注身材易引发自卑、焦虑、抑郁,社交平台的恶意评论更会加剧“完美身材”的偏执,诱发厌食症、贪食症;
法律专家邓勇直言,“白幼瘦”审美低龄化背后,是商家的推波助澜——减肥机构、医美、小码服装品牌……都在通过制造焦虑扩大市场,却对健康代价避而不谈。
救救孩子:需要监管、学校、家庭共同行动
如何遏制这场“以健康为代价的审美狂欢”?
监管要“长牙齿”:相关部门需严打虚假宣传、非法行医,提高儿童减重师等职业的准入门槛,对“三无”减肥产品零容忍;
学校家庭要“补课”:普及科学减肥知识(如“健康体重范围”“营养均衡重要性”),培养规律饮食、运动的习惯,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,及时疏导焦虑;
社会要“发声”:抵制“白幼瘦”的畸形审美,拒绝传播“越瘦越美”的恶意内容,让青少年明白:美从来不是单一标准,健康才是最美的模样。
王婷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她现在最想要的,不是“70斤的制服裙”,而是“能正常吃饭、能跑能跳的自己”。
愿每个孩子都能远离“减肥焦虑”,在阳光下自信成长——毕竟,青春最美的样子,从来不是“瘦到骨头”,而是“充满活力”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zsbeilele.com//article/18.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!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或者采编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犯,请联系a5b5_su@163.com。